(来源:《贵州财经大学校报》)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殷切嘱托,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贵州全部工作的主题。对此,贵州应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经济思想,全力以赴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历史机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决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巩固提升优良生态环境优势,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加快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逐步走出一条极具贵州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加大污染防治攻坚力度。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贵州应始终秉承保护长江上游流域生态安全的职责与使命,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一是开展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以环境问题的督察整改工作为抓手,全省各地应着力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等相关问题的整改工作,要敢于动真碰硬、攻坚克难,督促、推动当地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出台污染防治的动态有效治理措施,全力打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治理等污染防治五大战役,切实提高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三是多举措完善环保监管体系。贵州省应始终保持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强省生态环境厅与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等相关部门合作,采取突击检查、暗查、夜查等多种方式,联合开展环境领域的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坚决杜绝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等违法行为。同时,健全环保监督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健全“线上发现、及时整改—线上跟踪、及时调度—线上督查、及时销号”的非现场监管模式以及“一码通看、码上监督”的公众参与模式,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实现“智慧环保”监管。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贵州应着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激活绿色发展“基因”,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奋力书写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篇章”。一是多路径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贵州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绿色转型发展的首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电力、民族药、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内涵式集约发展,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航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与文化创意等产业,大幅提升绿色经济转型成效,进一步提高绿色经济占比,加快实现节能减排降碳目标。二是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立足大数据优势,牢牢抓住全球产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全力推动数字产业发展,着力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加快实现智能制造与企业数字化变革,全力培育智能终端、大数据中心、数据应用等主导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持续壮大贵州数字经济总量及其增加值,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三是持续探索推进制度创新。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的独特特征,加快构建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统筹兼顾、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着力实施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适当推动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
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贵州应利用各种渠道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壮大爱绿、植绿、护绿的力量。一是继续开展“贵州生态日”“生态环境月”等系列活动。通过举办“生态贵州”演讲情景剧比赛、“生态文明”论坛、环保公益艺术作品展、生态诗文朗诵、开放环保公共设施等系列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努力营造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纸质媒体、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平台,以及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数字杂志、数字电视、互联网、桌面视窗等新兴媒体平台进行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浓厚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提升人们群众的生态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让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人民群众将广泛“生态共识”转化为积极“生态行动”,共创绿色低碳美好生活。三是养成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在社区、街道、休闲街、公园等区域发放环境保护传单、环境保护书刊、环境保护知识手册等相关材料,引导人们更多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系,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思想境界,逐渐养成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也间接督促当地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